第十七章 潘帕斯草原食粪虫-《昆虫记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它解决幼虫的呼吸问题采用的方案,同样让人叫绝。它在葫芦的中轴线的位置建造了一条呼吸通道,这条呼吸通道非常细,得用最细的麦秆才能插进去。这条通道将小隔室与外界联系起来,外开口就开在葫芦突起的末端,从外面看,像是还没有完全开放的喇叭花。可能有人会担心,若是有敌人顺着这条通道进入到小隔室怎么办?那样幼虫岂不是危险了。米隆食粪虫早已想到了这个问题,它不但把这条通道修建得非常细,还在其中设置了许多尘土颗粒,这些颗粒不会影响幼虫呼吸,但是可以防止敌人入侵。我对米隆食粪虫的智慧赞赏不已,真是绝妙!这些建筑中的设置看似天真,看似随意,但是透露着主人的深思熟虑。

    很难相信,这么复杂、精妙的建筑竟是出自一种呆头呆脑的虫子。它是如何做到的呢?我之前对潘帕斯草原上的昆虫都是通过别人的眼睛了解的,我并没有亲眼看到过,现在我只能通过手中的成品,来推测一下它的制作方法。我亲眼见过很多种昆虫筑巢和为子女制作食物,因此我觉得自己的推测出入不会太大。下面便是我的推测。

    米隆食粪虫发现了一具动物尸体,尸体上淌着的血脓已经将身下的土壤浸湿,变成粘在一起的黏土。它上前收集这些湿土,有时候会收集很多,有时候则很少,这主要看当时被浸湿的土壤有多少。这些湿土就是它的建筑材料,材料越充足,筑建起来的葫芦外壳就越大、越结实。有时候,甚至会出现内壁厚达两厘米,外壳比鸡蛋还要大的小葫芦。但是,体积太大并不一定是好事,施工者自身的能力是有限度的,产品越大,质量就会越粗糙。如果是收集到的湿土比较少,建筑材料出现了紧缺也没关系,它会只把收集到的湿土用在最需要、最关键的地方。这时,他会拿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,将这个小个儿的葫芦精雕细琢,打造得像一件艺术品。

    米隆食粪虫需要做的第一步,可能是先把湿土揉成一个球;接下来,它会用头上的铲子和前爪将这个圆球揉压成酒杯状。这是我根据蜣螂和金龟子的一贯的做法推断的。它们都是先把圆球压成碗状,或者酒杯状,并将卵产在其中,最后将开口合起来,最终加工成椭圆形或者梨形。

    此时的米隆食粪虫不过是一个制陶工而已,它收集各种黏土,并不仅限于尸体底下的,那些浸着肉汁、血脓的土壤原本就没有多少营养。

    接下来,它将变成一个大厨。它手臂上的锯齿刀上下飞舞,从尸体身上割下一些小的肉块,有时候还带着皮毛与骨渣;然后它将其中营养高的部分挑选出来,剁成肉馅。它从尸体地下取来浸满血脓的湿泥,掺入剁好的肉馅,揉成一个球。这个美味的食物球是那样的诱人,全部的制作材料都是就地取材,绝对新鲜。在这方面,它比其他粪虫类要高明得多。这些球的个头几乎一样大,因为它们是按照未来幼虫的需求多少来制作的,每只食粪虫产卵数量大致相当,所以食物球的大小也十分接近。葫芦形外壳是后来制作的,它的大小与球的大小无关。

    米隆食粪虫将制作好的食物球放入口杯状的黏土中。这个过程中,食物球不会受到挤压,因此它不会粘到口杯内壁上,日后没有牵制,可以灵活转动。接下来,它的身份再次变回制陶工。

    米隆食粪虫努力地把黏土口杯的杯沿向中间推压,让开口逐渐合拢,并最终把肉馅圆球包裹在里面。这样,肉馅球上面的那层黏土也肯定会比别的地方要薄。幼虫日后就是从这层薄壁中穿过来,抵达食物储藏室的。在薄壁上面,食粪虫将用黏土制造一个半圆形的球状物,内部是空心的,并将卵产在其中,这就是那个小隔室。

    整个制作肉馅球和制造葫芦形外壳的工作过程都需要十分灵巧,掌握好分寸十分关键。尤其是最后一步压出葫芦末端突起的时候,要一边挤压黏土,一边留心那条极细的呼吸通道。如果出现计算失误,哪怕是在挤压的时候多使了一点儿力气,也会将这条呼吸通道堵死。

    无疑,建筑呼吸通道是这项工作中最艰难的一个步骤。即使是最熟练的制陶工,要想完成这样一项工作,恐怕也得借助一根针,到最后,等全部工作结束,再将这根针抽出。米隆食粪虫在工作过程中并没有借助任何工具,它本身就是一台精准全自动仪器,这条呼吸通道被它一次性修好。

    主体都修建好了,剩下的工作是装饰外表。这个工作需要极大的耐心。装修后的葫芦身上多了许多指纹形图案,既古朴,又美观。在当年发现的远古人类使用过的大肚瓮上面,也有这种指纹形图案,真是巧合。

    至此,全部过程都结束了。米隆食粪虫将离开这具尸体,并寻找下一处尸体,继续在它下面制作小葫芦。它在一个巢中,只安放一个小葫芦,这一点,同其他粪类虫一样。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