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40、那就让他当皇帝-《大明,本来想摆烂,结果系统来了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再看朱老四。

    朱棣笑着看着三哥。

    “唉,不是,我好端端的在太原当我的闲散王爷不好吗?我没事闲的干嘛跑去草原上风吹日晒遭罪啊?”朱棡喊了起来。

    可朱楩却不见他拒绝,终于明白,这位三哥正如四哥所说的那样,他眼高于顶,一般人他都瞧不上的。

    难怪当初朱楩邀他出关阻截鬼力赤时,被朱棡毫不留情的给拒绝了。

    你朱十八是什么身份?你一封信要我来,我就得来?你怎么不先请你十三哥?

    其实当时朱楩都不知道朱珪的存在,尴尬。

    何况区区一个鬼力赤,又是被朱楩给追的如丧家之犬一般。

    朱棡不屑于出来捡便宜抢走朱十八的功劳,反正也知道朱楩所差的只是追上鬼力赤就剩下屠杀了,何必锦上添花?

    于是朱棡就没搭理朱楩。

    但是如今不同往日,朱楩已经确定是大明第二任皇帝,并且得到了诸王的认可与支持。

    朱棡自然要高看他。

    何况这一次事关重大,不是随便给他一个对付的说辞。

    于是朱棡看似在抱怨,其实也很期待。

    如此一来,朱楩已经给五个兄弟安排了来年的战略计划。

    分别是三哥晋王朱棡,四哥燕王朱棣,十三哥代王朱珪,十五哥辽王朱植,以及十七哥宁王朱权。

    其中朱棡与朱珪一组,来年准备入军草原,提前到蒙古草原去做准备。

    朱棣与朱权一组,朱权负责进攻朝鲜半岛消灭李成桂率领的高丽残党,而朱棣则时刻准备埋伏女真三部,准备一举扫平女真三部的势力。

    至于辽王朱植,他就是充当一个吉祥物的,只要在后方防范有残余敌军趁虚而入就好。

    诸王听着朱楩轻易的安排了这些事,也被他的自信所感染,不觉得来年的这些大战有什么不妥,而是信心满满的,等待他们这一代创建更大、更辉煌的未来。

    同时他们也越发认可和折服朱楩的能力了。

    只是这群王爷未免太目中无人了,不但周围朝臣插不上话,就连不知何时已经坐在龙椅上的朱元璋,都问道:“各位王爷,你们可说完了?该轮到朕说了吧?”

    好家伙。

    连文武百官,带十几位藩王,纷纷跪拜了下来。

    百官齐呼:“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。”

    诸王则是高呼:“恭请圣安。”

    朱元璋皱眉,听着一大堆人乱糟糟的,百官和诸王各喊各的,转头看了眼黄门侍郎。

    太监总管也很委屈,陛下,今天不是早朝,而且也没说让我出来给大家起个头啊。

    何况朱元璋出来的时候,正看到朱楩被群王包围起来,但是却没有发生冲突,出现兄弟阋墙的情况。

    反倒是朱楩在弟兄们当中自信满满的侃侃而谈,虽然是老十八,却已经隐隐成了兄弟们的领头人物,而且深受兄弟的认可与支持。

    不由得,朱元璋想到了自己的长子朱标。

    标儿虽然仁厚,而且关照弟弟妹妹,深得弟弟妹妹们的拥护。

    可如果论本事的话,标儿其实不如楩儿。

    楩儿是以绝对的能力来折服这些兄弟的,而不是靠人情与亲情。

    其实朱元璋深知,自己的这些儿子各有才能。

    尤其是老四,朱棣颇有本事,以前被朱元璋称赞像年轻时的自己。

    有一说一,当初太子朱标还健在时,蓝玉因为与朱标有亲戚关系(蓝玉是朱标的原配常妃的舅舅),经常友好往来。

    有一次蓝玉从蒙古班师回朝,面见朱标时,他告知朱标说:“我观察燕王朱棣在他的封地,一举一动与皇帝一模一样。燕王不是一般人,迟早是要造反的,我找过人望他的气,有天子气象,你一定要小心。”

    朱标则回答蓝玉:“燕王对待我非常恭敬,绝不会有这种事情。”

    蓝玉向朱标解释:“我受到太子您的优待,所以秘密告诉您这件事的厉害,希望我的话不会灵验,更不被我说中。”

    朱标没再说什么。

    虽然这是民间流传的野史,真假难辨。

    也足以看出朱棣早有雄图大略。

    可就连朱棣,如今都被朱楩渐渐折服,可见一斑。

    “好了,都起来吧,今日乃是元宵节,无需多礼,”朱元璋招呼诸王与文武群臣起来,接着又看向那些跪在大殿当中的众人,见齐泰等人很有自知之明的没有一起起来,才满意的点点头。

    算你们识相。

    “齐泰、黄子澄、黄观、练子宁、景清、方孝孺,尔等可知罪?”朱元璋一开口,就让无数人心生胆怯。

    听这语气,年关还没过完,陛下这就打算开刀了吗?

    蓝玉案才结束两年,当初株连了一万多人,难道又要爆发大案了不成?

    就在所有官员胆战心惊不敢轻易发出声音时。

    齐泰那些人,则是纷纷抬起头。

    尤其是方孝孺,梗着脖子嚷嚷道:“乱臣贼子,人人得而诛之。敢问陛下,我们何错之有呢?”

    “好你个方孝孺,”朱楩皱眉,这个方孝孺真是作死,自从自己回京以后,就一直不断找自己的麻烦,已有取死之道。

    朱元璋看了眼朱楩,轻轻的摇了摇头,示意他稍安勿躁。

    接着,朱元璋也扫了眼方孝孺,冷笑道:“方孝孺啊方孝孺,你可知朕为何一边称赞你,却始终不用你吗?”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