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09、朱元璋的纠结-《大明,本来想摆烂,结果系统来了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袁绍也反感这个弟弟,你不就是嫡出,才继承了家业吗?有啥好装的。

    瞧,嫡庶之争的典例不就来了吗。

    “你们因为楩儿的出身,一直都瞧不太起。说起来也怪咱当初太心急了,因为标儿突然离咱而去,加上允炆那孩子孝心诚诚,这才立为皇太孙。”

    “咱哪里想得到,除了标儿,以及老四,竟然还冒出来老十八这头猛虎。像,他太像咱了。不论是征战沙场的能力,还是杀伐果断的性格,简直就是咱的儿子。”

    朱元璋越说越欣慰,越说越兴奋起来。

    卓敬在底下暗暗腹诽,什么叫简直就是,那不就是您的亲儿子吗?

    好家伙,朝中一些大臣私下里,可是没少说过,幸好这位滇王不是储君,否则您二位要是联合起来,朝中还有大臣的活路没有?

    他们干脆都去投江算了,还能保住一家老小。

    不然都得被你们父子拿着族谱去杀了。

    只是,这和我有什么关系?

    卓敬正在纳闷,却听朱元璋再次感慨起来:“如果之前没有立允炆为皇储,就好了。倒是我这个当爹的,给自己的儿子使了个绊子。”

    卓敬猛的抬起头,瞪大双眼的看着朱元璋。

    您竟然真说出来了?易储吗?

    “陛下,太孙殿下从无犯错,何至于此?”卓敬赶紧跪地劝阻。

    朱元璋叹了口气,是啊,允炆没有错,错就错在,他十八叔太强了。

    国无二君,天无二日。

    允炆还没成为天上的太阳,结果楩儿这臭小子已经升空了。

    甚至跟这颗初升的太阳相比起来,连自己这位洪武大帝,都成了日落西山的残阳。

    “十日之内平定藏地,消灭东察合台汗国三十万大军。一月之内扫平整个西域,”朱元璋边说,边拿出一封信来,这才不紧不慢的让卓敬起身,示意他上前接过信件。

    卓敬心慌意乱的走上前去,这才发现,这封信是朱楩私底下给朱元璋写的信。

    而信中内容很简单,只一句话。

    “帖木儿出军草原,后方国内空虚,可定。新疆战事月内可平。爹,把兵马粮草给咱准备好,月底出兵贺兰山。儿子把蒙古草原给你彻底打下来。”

    卓敬终于知道,朱元璋筹集的这支大军是在准备什么了。

    同时他也终于明白,为何月初的消息说,滇王还在藏地,结果这边却要准备对塞北用兵,还是以滇王的名义。

    谁能想到啊,谁能想到,滇王用兵竟然如此神武吗?

    不但平定藏地,更是打算一举收服东察合台汗国与帖木儿帝国?

    要知道,西域可不是中原王朝的地盘,在被蒙古帝国征服以后,就被封为四大汗国之一。

    若不是黑的儿火者主动对大明纳贡称臣,甚至大明都不知道具体消息,也不知道帖木儿帝国的事。

    其实大明一直都缺少对西域的消息,以至于东察合台汗国换过几次都城都不知道,甚至还以为西域还有好几个国家。

    而这次,一旦朱楩平定南疆北疆,也就是东察合台汗国与帖木儿帝国,从此以后,西域就是中原王朝的疆土了。

    此乃空前绝后。

    卓敬的手不禁颤抖起来,连声音也激动且高昂的说道:“殿下之功绩,乃千秋万代。”

    “如果他再打下蒙古草原呢?”朱元璋目露精光的看着卓敬。

    卓敬咬着牙,沉默半响后,心服口服的说道:“千古一帝。”

    连始皇帝都做不到彻底征服草原,连唐太宗也只是空有天可汗的头衔。

    但是以朱楩的改土归流手段,连卓敬都明白,这不是徒有虚表的空衔,而是货真价实的,由中原王朝统治的地方政权。

    哪怕朱楩之后离开了鞑靼草原,可只要他一声令下,随时都可以撤换鞑靼草原上的各部首领。

    这就是改土归流的意义所在,朱楩是把鞑靼釜底抽薪了,鞑靼草原的百姓只认他这个圣可汗,他的命令乃是长生天的代表,谁敢不服?

    这就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。

    伱们这些首领只是我这个圣可汗的延伸代表,有我在,百姓们才服你们。

    改土归流除了改土,最主要的,就是针对这些土司制度与奴隶主制度的首领,这才是这个政治手段的核心目的。

    否则他们今天臣服明天就要造反,这反反复复的谁受得了?

    中原王朝之所以对国家领土这件事不上心,不正是因为王命不下乡,很难彻底管控到太远的地方,连朱元璋都大行其道设置了许多羁縻制度之地。

    可一旦全面开展改土归流政策,再配合朱楩英明神武的用兵之道,再有大炮开道。

    真可谓是‘溥天之下,莫非王土;率土之滨,莫非王臣。’

    所以卓敬才说了一句,千古一帝。

    朱元璋笑了,这才是他想听到的评价。

    他哪里能不知道朱楩的难处,无外乎两个字,出身。

    非嫡非长,想立朱楩为储君,可谓是千难万难。

    最主要的阻力,除了满朝那些文臣,还有全天下的读书人。

    因为儒生尊周礼,嫡长子继承制就是周朝宗法制的核心部分。

    立嫡以长不以贤,立子以贵不以长。

    都说母凭子贵,其实错了,该说子以母贵才对。

    因为母亲出身尊贵,所以孩子才是尊贵的。

    而孩子的出身尊贵,才能继承一切,而后才是母凭子贵。

    不论是否贤明,而只论出身。

    为何历朝历代到了中后期,都会变得昏庸无度?

    唐朝盛世曾辉煌一时,唐太宗也曾英明神武。

    但是不但冒出个武则天截断了李唐国运,到了末期唐哀帝更是无比悲惨。

    所以朱楩才对这些文臣以及儒生代表的方孝孺那么反感。

    首先是朱楩明白,他和儒家基本上是敌对关系,儒家是不会认可自己的出身的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