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百八十五章 东宫-《天策大明》
第(1/3)页
天顺七年十月底,京师,太子东宫。
自洪武大帝朱建立了大明朝,为了王朝的稳定与发展,在洪武元年就册立了长子朱标为皇太子,并设立了一系列抚育太子的机构。
当时洪武大帝在分析唐宋各代东宫官僚体系的得失之后,结合大明朝的实际情况,设立了一套大明的东宫官僚体系。
大明东宫官僚体系是由太子六傅、太子詹事府、坊局官所组成的。太子六傅自古便已有之,而在大明主要是虚衔,都是用来给有功的大臣或权臣加官赠官的。詹事府则统领主簿厅和坊局官,对太子日常生活起居、经史课业的学习负责。东宫组织的虚化是大明东宫官的总体趋势,首先是由廷臣兼领,其次与翰林官职事相通。大明东宫官员一般选用知识渊博、德高望重的儒士,他们通过荐举、科举、加官赠官、恩荫、亲臣等方式入选,到了天顺,东宫属官的权力已经虚化了很多。
不过,这些属官一旦入选东宫,个人的仕途则有不同,太子养德期间的东宫官员在太子践祚之后大多飞黄腾达;但是与皇帝因意见不合而下狱的东宫官员也有不少。总之,东宫官的主要职责便是培养太子,在皇帝与太子之间调节以缓冲二者的矛盾。
大明朝之初设置大本堂,储藏古今书籍,召四方名儒训导太子、亲王。太子居文华堂后,诸儒侍从,选才俊之士伴读,除永乐时姚广孝专任太子少师留辅太子外,终明世都是兼官、加官及赠官的虚衔。
此时到了天顺年间,东宫属官统领府、坊、局的政事以辅导太子的是詹事,詹事府多由他官兼掌。到了成化之后,多以礼部尚书、侍郎由翰林出身者兼任,这就是后话了。
当宁北伯、山西总督、龙虎将军刘君韬率领十几万天策军将士北伐成功,一战歼灭鞑靼部的消息传回来之后,不但整个京城沸腾了,就连一直在东宫深居简出的太子朱见深也是有些坐不住了。
此时太子的东宫是清宁宫,到了明末天启时期,太子的东宫才改称为慈庆宫,到了崇祯十五年又改为瑞本宫。
清宁宫前有门三道,前为徽音门,门里为麟趾门,第三门称慈庆门,其内为慈庆宫。
平日里,太子朱见深一直都是勤学苦练,对于朝政上的事情都是只听不说,以免落人口实,朱见深之所以如此小心谨慎,也是因为自己这么多年的遭遇。
当年土木堡之败时,未满两岁的朱见深被立为皇太子,当时瓦剌大军南犯,正统帝不顾群臣反对、执意亲征,最终兵败被俘。
而后的事态更是急转直下,景泰帝登基,朱见深被罢黜,再而后朱见深的太子之位因为夺门之变失而复得,幼年之时卷入皇位之争,在生与死的边缘几经周转,使得朱见深的精神压力非常大,因而落下个口吃的毛病,并且平日里一直都是谨小慎微,从不在人前招摇。
不过,当漠北大捷的消息传来,太子朱见深还是少有的表现出狂喜来。朱见深不但和东宫幕僚连天饮酒庆贺,还写了贺表呈给了天顺帝。
天顺帝收到了太子朱见深的贺表,也是非常高兴,被内阁和兵部争论惹得烦躁的内心也平静了一些。当天,天顺帝还特意派人给太子送了一些点心,以示慰问。
但是到了第二天,早朝之上,便有十几个御使大夫当朝弹劾太子朱见深,众人言道:“边将立功而太子庆贺,此乃不祥之兆。”
甚至还有人直接说道:“宁北伯功高震主、太子为其庆贺,居心叵测!而今宫门尚在,陛下不可不察!”
此言一出,满朝文武都是汗流浃背、心神摇曳,这可是诛心之言!
天顺帝闻言更是勃然大怒,当即将书案前的奏折、笔砚全部扔到地上,指着那些御史言官大声怒吼着,声震四野。
但是那十几个御史言官却怡然不惧,在他们看来,自己的弹劾能将皇帝惹怒,就说明自己说到了点子上,就说明太子肯定有问题!
第(1/3)页